中传研发“云端互联观众互动体验系统”扮靓北京冬奥冰球比赛

发布者:宋金宝发布时间:2022-02-25浏览次数:334

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公众号对系统应用的报道

云端互联观众互动体验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由我校牵头承担,项目整合了我校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等单位的优势科研和创作力量。

为这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球赛事提供技术服务的云端互联观众互动体验系统由“体育互动展示沉浸式虚拟预演系统”、“云资源创编与管理平台”、“面向可穿戴发光设备的互动体验视听控制系统”、“现场坐席荧光棒”等技术系统与装备组成。

IMG_264

项目组师生召开技术研讨会

“体育互动展示沉浸式虚拟预演系统”,通过对体育场馆、智能荧光棒和其他现场表演元素的虚拟场景精准建模,使用VR技术,实现对创作内容的高保真沉浸式预览。

IMG_259

使用体育互动展示沉浸式虚拟预演系统预览赛时动画

基于“云资源创编管理平台”,内容创作人员可以在赛前“所见即所得”地进行赛时体育展示要素动画效果的预览和创编内容向赛事现场控制系统的云端分发,保证了创编精度和时效性,提升了创编效率。

内容创作团队充分发挥我校的专业优势,摸索出低分辨率像素风格的场馆观众席动画创作规律,自主设计了一套创作流程。依托“体育互动展示沉浸式虚拟预演系统”,配合冬奥场馆媒体展示要求,为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馆两个冬奥冰球场馆创作“欢乐熊猫”、“现场倒计时”、“冰球图标”、“聚光灯熊猫”、“城市动画”、“宇宙聚焦”“烟花效果”等主题动画16个,效果动画6个,配合动画9个,此外还设计了24个参赛国家的入场动画。

值得一提的是,在冬奥开赛前几天,冬奥体育展示部门提出使用观众席荧光棒系统配合现场拉拉队表演的需求,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团队经过多轮会议和密集调试,决定采取计算机辅助艺术创作的方式,突击研发了音乐节奏自动生成动画模板程序,创作人员在动画模板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最终为拉拉队配乐创作了极富节奏感的观众席智能荧光棒动画,获得了极佳的现场表演效果。

IMG_265

项目组成员在五棵松体育馆现场执行保障任务

项目组成员在国家体育馆执行保障任务

在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现场,团队于20221月初对“面向可穿戴发光设备的互动体验视听控制系统”进行了系统集成与部署施工,并在场馆123日开启闭环起进驻场馆进行为期1个月的赛事技术服务保障。

在两个场馆部署的“面向可穿戴发光设备的互动体验视听控制系统”各类装备系统均由项目组联合研发。其中,部署于体育展示操控间的上位机控制系统用于对荧光棒集中控制,部署于马道上的6个无线基站通过3个频段对不同区域的荧光棒发出控制命令。每个观众坐席上还部署了1个荧光棒支架和1个定位芯片。整个系统利用无线群控技术、基于音乐特征感知的发光点阵交互控制技术、荧光棒定位技术等,控制部署在观众席上的智能荧光棒,将云端制作的十几个动画素材真实呈现在观众席上,大幅提升了赛事的观赛气氛,激发了运动员的运动激情,增加了体育转播在无观众场景下的可看性。这种数字光影科技的大量应用也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亮点之一。

IMG_268

大规模无线群控技术控制荧光棒现场效果

在赛事23日开始保障期间,团队成员在人员少、时间紧的不利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传媒人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每个比赛日前,需要在13个小时内,完成7000个荧光棒的回收、充电、配置、部署和修复等工作,保证每场比赛体育展示内容的高质量呈现。

这次保障工作中,项目团队杨占昕、陈超、蒋玉暕、宋金宝、王琦、韩红雷、成星、王振中、沈向辉等老师及参与学生春节无休,为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心全意付出,贡献了中传力量。

云端互联观众互动体验系统研发成果通过应用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球赛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方赞誉,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国际台等多家海内外媒体对该技术成果进行了深度报道。该项目成果的实施,是我校科研工作为社会服务的典型示范,为我校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它有效创新了体育展示的观众互动体验模式,扩大了冬奥赛事的影响力、感染力、表现力与传播力,必将成为奥运会的标志性“冬奥文化遗产”和特色标志,社会效益显著。